数日后,北周幼帝宇文阐颁布了最后一道诏书,宣布逊位,移居别宫。
公元581年阴历二月十四,北周朝廷举行了最后一场国事典礼——禅位大典。有关官员奉命宣读禅位册书,并向隋王杨坚奉上皇帝玉玺。杨坚头戴天子冠冕,身穿黄袍,登上临光殿,即皇帝位,接受百官朝拜,宣布大赦,改元开皇。
同日,杨坚任命了新王朝的第一批大臣:高熲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,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,李德林为内史令。三人分别掌管尚书、门下、内史三省,同为宰相。韦世康为礼部尚书,元晖为都官尚书,元岩为兵部尚书,长孙毗为工部尚书,杨尚希为度支尚书。
北周王朝就此终结,大隋帝国宣告诞生。
这一年,杨坚周岁恰好四十,正处於一个男人生命中的巅峰时期,经验、阅历、脑力、精力都处於最佳的配合状态。对於帝国的万千臣民来讲,这自然是一件幸事。人们完全有理由期待,这样一个盛年即位的开国之君,终将带给他们想望已久的太平。
二月十六日,杨坚下诏,封独孤氏为皇后,杨勇为皇太子。
二月十九日,杨坚将已逊位的周静帝宇文阐降格为介国公,同时把北周宗室的所有亲王全部降爵为公。不久,虞庆则劝杨坚把宇文家族全部屠灭,以绝后患。高熲和其他朝臣心里并不赞同,却不敢公开反对。只有李德林一直与杨坚面折廷争,坚决认为不可。杨坚大怒道:“君书生,不足以议此!”遂下令,将宇文泰所有在世的孙子,以及闵帝宇文觉、明帝宇文毓、武帝宇文邕、宣帝宇文贇的所有儿子全部诛杀,一个不留。
二月二十五日,杨坚封弟弟杨慧为滕王,杨爽为卫王;封次子杨广为晋王,三子杨俊为秦王,四子杨秀为越王,五子杨谅为汉王。
李德林原本最受杨坚倚重,可自从上述事件触逆龙鳞,便日渐被疏远,“由是品位不进”,再也未获重用。而与此同时,由高熲引荐的苏威则迅速博得杨坚青睐,并逐渐取代李德林,成为杨坚的股肱重臣。
苏威,父亲苏绰,官任西魏的度支尚书(财政部长)。从少年时代起,苏威便以“治身清俭”、廉慎自律而名重当世,西魏末年入仕。北周初年,宇文护欣赏苏威的人品,强行把女儿许配给了他。苏威见宇文护擅权揽政,担心有朝一日祸及己身,便逃入山中,隐居深山古寺,以吟诵诗书自娱。武帝宇文邕即位后,闻其贤名,授予他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等职,却都被他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。直到宣帝宇文贇即位,隐居多年的苏威才接受了开府仪同大将军之衔,重返朝廷。
杨坚摄政后,积极延揽人才,高熲屡屡称赞苏威贤能,大力推荐。杨坚随即召见苏威,一番交谈后,心中大悦,准备予以重用。可没过多久,苏威风闻杨坚打算禅代自立,遂再度遁归乡里。高熲请示杨坚,表示要亲自把他追回来,杨坚马上制止,说:“他是不想介入这件事,由他去吧。”还是杨坚了解苏威。他很清楚,苏威并不是反对他自立,而只是因为爱惜羽毛,不想沾惹篡周的骂名而已。果不其然,当杨坚受禅之后,征召苏威入朝担任太子少保,他便欣然接受了。开皇元年(公元581年)三月,杨坚又命苏威兼任纳言、度支尚书,委以他宰相兼财政大臣的重任。
让苏威专门负责财政工作,也算是让他子承父业。早在苏威童年时代,其父苏绰担任西魏度支尚书时,他便从父亲那里耳濡目染地受到了许多影响。当初,西魏因连年征战,财政状况异常糟糕,一边是国库空虚、财用不足,另一边老百姓却又承受着十分沉重的赋税,苏绰常为此悲叹:“如今的征税制度,就像一张紧绷的弓,只能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,不能变成常态化的制度。不知道将来的贤人君子,谁能让这把紧绷的弓回归常态!”幼小的苏威听见父亲的这番感叹,就牢牢记在了心里,此后更是以改革帝国财政、减轻百姓负担作为自己的使命。所以,现在一接手财政工作,苏威便全力以赴,“奏减赋役,务从轻简”。对於苏威提出的改革措施,杨坚悉数采纳,从此对他愈加倚重,把朝政决策权全盘交给了他和高熲。
要看清杨坚对苏威的倚重程度,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。
有一次,某个朝臣不知何故触怒了杨坚,杨坚立刻下令把他杀掉。苏威力谏,杨坚不听,还打算出宫,亲自动手宰了那个人。苏威挡在殿门口不让他出去,怒气冲天的杨坚只好绕道,想从别的门出去,没想到苏威又赶在皇帝前面堵住了门口。杨坚和他对峙许久,苏威始终不肯让步。最后杨坚无奈,只好拂袖回宫。
事后,杨坚意识到了那天的冲动,庆幸苏威能够坚持原则,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,便当面向他道歉,说:“公能若是,吾无忧矣。”随即赐马二匹、钱十余万。不久,更让苏威兼任大理卿、京兆尹、御史大夫,而纳言和度支尚书仍然保留。
至此,苏威一人身兼五个要职,可谓权倾朝野,荣宠无匹,满朝文武无不充满了羡慕嫉妒恨。很快,有个叫梁毗的御史就上疏弹劾苏威,骂他太过贪权,恋栈禄位(安繁恋剧),一人戴那么多顶乌纱,也不舍得拿出来跟别人分享一下(无举贤自代之心)。
杨坚见疏,当即表态:“苏威尽忠为国,朝夕忙碌,孜孜不倦,志存远大。他不是不肯举贤,而是暂时没有合适人选,你们凭什么逼他?”之后,杨坚更是在朝会上,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:“苏威不遇到我,才能就得不到施展;我不遇到苏威,政令就得不到推行。当今朝中,真正的人才并不多,比如杨素,虽然才辩无双,但是说到深研古今政治制度,并且能够斟酌采择、助我宣化者,还是非苏威莫属!”皇上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,百官当然只能唯唯。不过,杨坚把苏威宠成这样,终究还是让一个人吃醋了。
他就是把苏威引荐给杨坚的高熲。
杨坚在朝会上力捧苏威不久,高熲就打了一份辞职报告,表示自己才疏学浅,难以胜任目前的工作,有负皇上所托,愿意把自己的职位也让给苏威。
高熲这么做,说好听点叫做高风亮节,说难听点就是吃醋撒娇、要挟皇上!杨坚当然不会闻不出高熲的酸味儿,同时也肯定不会允许他辞职。因为苏威和高熲都是他最宠信的人,手心手背都是肉,放弃谁杨坚都舍不得。如果一味说好话劝高熲留下,当然也可以摆平这件事,可问题是,高熲以宰相之尊学小女子争风吃醋,难免会给满朝文武带一个坏头,以后大家有样学样,动不动就闹辞职,朝廷成何体统?杨坚还怎么坐天下?
所以,怎么才能既让高熲留下,又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就成了考验杨坚政治智慧的一道难题。
深谙御人之术的杨坚,很漂亮地通过了这次考验。
首先,一接到高熲的辞职报告,他就既不慰留也不斥责,而是以“君子成人之美”的姿态,同意了高熲的请求,免去其左仆射之职。高熲一下子懵了——他万万没料到,自己争风吃醋不但没争来任何东西,反倒把仅有的老本都赔了进去。正当高熲深为自己的弄巧成拙而懊悔不迭、却又碍於脸面不敢向皇上讨回职位的时候,杨坚又下了一道诏书,说:“苏威在前朝曾经隐居不仕,皆因高熲慧眼识英,朕才得此贤才。朕过去经常听人说,推荐贤才的人应该得到最高的赏赐。所以,怎么能让这种人失去官职呢?”随后,杨坚下令恢复了高熲的职位。
经此一事,高熲彻底服帖了。一想起辞职的事他就觉得自己特傻,没事闹什么辞职啊,压根就是吃饱了撑着跟自己过不去嘛!从此,高熲老老实实与苏威搭班唱戏,“同心协赞”;而杨坚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,“政刑大小,帝无不与之谋以,然后行之。”史称,在杨坚、高熲、苏威君臣三人的默契配合与励精图治之下,隋朝开国短短几年后,天下便初步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太平景象。
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七五:“故革命数年,天下称平。”)然而,高熲不再吃苏威的醋,并不等於其他开国功臣就不会吃他两人的醋。不久,好几个创业元勳就拉帮结伙,对高、苏二人发起了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