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
杨玄感的叛乱虽然来得极为迅猛而突然,但是他夺取天下的政治野心却是由来已久的。
在所有兄弟当中,杨玄感最酷似他的父亲杨素——“体貌雄伟,美须髯;好读书,善骑射。”(《隋书·杨玄感传》)他年轻时因父荫而位至柱国(勳官二品),与父亲杨素在朝会上位列同班。当时杨坚觉得不妥,便当廷宣布把他的官秩降了一品。杨玄感随即拜谢,说:“没想到陛下对微臣如此恩宠,居然在朝堂上成全了臣的个人孝心!”一句话,不但化解了自己被当廷降级的尴尬,而且同时维护了三个人的脸面,让皇帝高兴,让父亲欣慰,还令他本人博得了忠孝之名,真可谓一言既出,三全其美。
很多朝臣当时便料定:如此聪明的一个年轻人,其前程一定不可限量。
杨玄感早年历任郢州(今湖北锺祥市)、宋州(今河南商丘市)刺史,在地方上政绩颇着。杨素死后,杨玄感回到中央,袭爵楚国公,拜鸿胪卿,不久擢升礼部尚书。由於出身名门、位尊爵显,加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,使得杨玄感的盛名远播海内,天下名士纷纷趋附,竞相来往於他的门下。
这一切,当然会引起杨广的猜忌。
同时,杨玄感也感到了强烈的不安。
其实,杨玄感的不安早在杨素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。众所周知,杨素既是隋朝的开国元勳,又在杨广夺嫡继位的过程中建有大功,所以晚年不免居功自恃,多次在杨广面前流露出骄矜之色,被杨广视为“无人臣之礼”,於是君臣间猜忌日深。幸而不久后杨素去世,才避免了一场兔死狗烹的悲剧。
过后,杨广曾亲口对左右说:“倘若杨素不死,终将被族诛!”这句话很快就落进杨玄感的耳中,令他大为恐惧。他深知,杨氏一门权倾朝野,有盛名於天下,满朝文武又多是父亲当年的手下将吏。如此雄厚的政治资本,必定会被天子视为严重威胁,所以天子才故意放出那句话,目的就是对他们杨氏一族进行警告。
杨玄觉得,杨广那句话就是悬在杨氏族人头上的一把利剑,随时有可能掉下来。
与其坐致危亡、任人宰割,不如铤而走险、放手一搏!
从此,杨玄感开始和他的弟弟们日夜密谋,准备发动政变,废黜杨广,拥立秦王杨浩(杨广的侄子)为帝。大业初年,杨玄感随同杨广西巡,行至大斗拔谷的时候,部分随驾官员和卫戍部队与天子失散,杨玄感立刻准备下手袭击杨广。可他的叔父杨慎却极力劝阻,认为当时人心稳定,国势强盛,动手的时机尚不成熟。
杨玄感只好放弃。几年后,杨广开始计划远征高丽,杨玄感遂主动向兵部请缨,表示愿意领兵出战。
他之所以这么做,一方面是想借此表现忠心,麻痹杨广;另一方面,则是想掌握兵权,借机起事。杨广果然被他迷惑,对其忠心大表赞赏,说:“将门必有将、相门必有相,此言果然不虚!”随后便逐渐恢复了对他的信任,并时常让他参预中央决策。
大业九年二征高丽,杨广将杨玄感派驻黎阳仓,让他负责督运军队粮饷。当时,农民起义已经大面积爆发,天下人心思乱,杨玄感遂故意拖延东征军队的补给,试图以此削弱隋军的战斗力,让他们被高丽人消灭在辽东战场上,然后趁机起事。
杨广发现粮饷不继,一再发令催逼。杨玄感担心夜长梦多,於是断然起兵,挥师直取东都,并向天下人发出了这样的口号:“我身为上柱国,家累巨万金,至於富贵,无所求也。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,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、救黎元之命耳!”(《隋书·杨玄感列传》)杨玄感夺取天下的第一步,就是直取东都。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摇撼了隋王朝的统治根基,在政治上可以算是一着妙招,所以一下子就获取了广大贵族子弟的响应和追随,但是,从军事角度以及长远规划的角度来看,此举显然不是上策。
关於这一点,早在杨玄感起兵之初,他的一位多年密友、也是他起事后最主要的一位智囊就已经告诉过他了。
可惜,杨玄感没有重视他的意见。
向杨玄感献策而不被采纳的这位智囊,就是日后瓦岗寨的义军领袖、在隋末群雄中声誉卓着的一位重量级人物——李密。
和杨玄感一样,李密也是贵族之后。其父李宽是隋朝的上柱国、封蒲山公,虽不及杨氏显赫,却也是名重一时的人物。
李密从小志向远大,仗义疏财,喜欢广交朋友。但是,他的仕途却远没有杨玄感那么顺利。他早年曾在宫中担任禁军将领,有一次当值,杨广恰好从他身边经过,忽然停在他面前,深长地看了他一眼,随后就告诉宇文述:“刚才左翼卫队中有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,我发现他的眼神异於常人,最好不要让他担任禁军侍卫。”李密就因为皇帝的这句话丢了官,从此与仕途绝缘,在家中闭门读书。他曾经骑在牛背上读《汉书》,旁若无人,浑然忘我,被杨素遇见,视为奇人。杨素请他到家中一番畅谈,大为钦佩,对杨玄感说:“李密见识深远、气度不凡,你们兄弟无人可及。”从此,李密便与杨玄感成为了好友。
二人虽成莫逆,但身份地位相差悬殊,所以杨玄感有意无意之间,还是会瞧不起这个从贵族沦为寒士的李密。
李密看在眼里,有一天忽然对杨玄感说:“朋友相交,贵在坦诚,我今天就不奉承你了。说实话,如果是两军对垒,决断战机,呼啸冲锋於敌阵之中,我不如你;可要是驱策天下贤俊,让他们各安其位、各尽所能,你不如我!既然如此,你怎能自恃阶高,轻视天下士人呢?”杨玄感闻言大笑,从此更加佩服李密。
杨玄感起事后,李密自然被他视为心腹智囊。杨玄感问李密:“你一向以拯济苍生为己任,如今时候到了,你有何良策?”李密就是在这个时候,向杨玄感提出了谋取天下的上、中、下三策。
他说:“天子出征,远在辽东塞外,距幽州(涿郡)足有一千余里,南有大海(渤海),北有强大的胡虏(西突厥、契丹等),中间仅有辽西走廊是其与国内联系的唯一一条生命线,形势极为险峻。如果你亲率大军,出其不意、长驱直入占领蓟县(涿郡郡治所在地),夺取临渝(今河北抚宁县东),控其险要,扼其咽喉,那么东征军归路既被切断,高丽人势必从他们背后发起攻击。旬月之间,粮秣给养告罄,军队不战而溃,你就能兵不血刃地将杨广擒获!此乃上策。”杨玄感略微沉吟,说:“告诉我中策。”李密说:“关中自古乃四塞之地、天府之国,如今虽有隋将卫文升据守,但此人不足为虑。我们若率大军击鼓向西,所经城池一律不加攻打,直取长安,收其豪杰,抚其士民,据险而守。天子纵然班师,但根据地已失,我们便有足够的时间审慎筹划,稳步进取。”杨玄感又想了想,说:“告诉我下策。”那一刻,李密若有所思地看了杨玄感一眼,杨玄感也回视了李密一眼。
就在那一瞬间的眼神交流中,李密对未来已经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。他预料杨玄感一定会选下策,而下策必将遭致灭亡。
这样的预感让李密很悲伤,但他还是把下策说了出来:“派出精锐,昼夜奔驰,袭取东都,号令天下!问题是,万一一百天拿不下来,天下之兵四方而至,那就不是在下所能预料的了……所以,这是下策。”果不其然,当李密不得不说出下策时,杨玄感发出了一声不以为然的冷笑。他说:“你所谓的下策,实乃上策!如今百官眷属皆在东都,若先取之,足以动摇士心、颠覆国本。倘若所经城池概不攻拔,何以显示义师威武?!”李密沉默了。
他太了解杨玄感了。这是一个被一帆风顺的命运宠坏了的世族子弟。他身上的自负、虚荣与骄矜,简直和杨广如出一辙。
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,他们都喜欢走捷径。但是有时候,“捷径”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表达——短路。
是的,短路。所谓快速成功的终南捷径,往往也是通向灭亡的最短道路。这句话对於杨广适用,对於杨玄感同样适用。
李密现在就很想把这句话告诉杨玄感,可最后他还是忍住没有说。
因为他知道,说了也是白说。
杨玄感率大军围困洛阳后,一边日夜猛攻,一边分兵数路,扼守洛阳外围的战略要地,并切断了各个方向的补给线:以五千兵力封锁慈磵道(洛阳城西),另派五千人封锁伊阙道(洛阳城南),负责阻击关中方向来的隋朝援军;命韩世咢率三千人进围洛阳东面的荥阳(今河南荥阳市),命顾觉率五千人攻占虎牢关(今河南荥阳市西),负责抵御南下的隋朝援军。
东都危在旦夕。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急命刑部尚书卫文升率兵四万驰援东都。卫文升经过华阴(今陕西华阴市)时,特意命人掘开坐落在此的杨素墓地,并且剖棺戮屍、剉骨扬灰,以此向杨玄感表示不共戴天和决一死战之心。
随后,卫文升率部穿过崤谷(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)和渑池(今河南渑池市),一面与叛军作战,一面迅速进抵金谷园(洛阳西北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