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此同时,隋朝的北伐大军也与都蓝可汗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
高熲的北伐中路军一路北上,其前锋大将赵仲卿率三千部众进抵蠡山(今山西大同市北),与突厥前锋遭遇,双方会战七日,隋军大胜。突厥败退,逃至乞伏泊(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)。隋军追至,双方再战,突厥又败,被俘千余人,同时被俘获的各种牲畜数以万计。
此时,突厥的大部队赶到,赵仲卿命部众结成反阵,四面拒敌,虽然敌众我寡,但隋军却顽强地抵抗了五天五夜。到了第六天,高熲率主力赶到,遂与突厥军展开决战。
一番大战后,突厥军再度溃败,向北逃窜。高熲率部穷追不舍,一直追过白道川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),然后翻过秦山(今阴山山脉东段大青山),又追了七百余里,才勒住缰绳,班师回朝。
北伐的西路军由杨素率领,他的对手是达头可汗。
过去,隋军与突厥人交战,一向畏惧纵横奔突的突厥骑兵,所以长期采用消极防御的战术,让步骑兵与战车一起结成方阵,四面用鹿砦围成防御工事,把最精锐的骑兵包在了最里层。以此阵型战斗,自保固然有余,但战斗力一点都发挥不出来。
因此,杨素此次便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战术。他把骑兵置於部队的最前方,命他们结成骑阵。突厥人历来自恃骑兵天下无敌,听说杨素改变打法,不禁窃喜。尤其是达头,更是欣喜若狂,大笑道:“天赐我也!”然后下马仰天而拜,旋即亲率十几万骑兵直扑隋军。
由於达头根本不把隋军放在眼里,所以呼啸而出的十几万骑兵就像是在草场上打猎一样,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阵型。
此时,陈朝降将周罗睺也随部出征。他为了建功,便向杨素请战:“敌军阵形混乱,末将愿予以迎头痛击!”杨素同意。周罗睺遂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冲向突厥军,杨素率主力随后投入战斗。
直到两军绞杀在一起,达头才第一次领教了隋朝骑兵的战斗力,包括他的部众,也一时都反应不过来。他们不禁为自己的大意轻敌而懊悔不迭。然而,此时双方已陷入混战,达头要想改变战术、重整阵形也已经来不及了。
两强相遇勇者胜。一边的隋军斗志昂扬、越战越勇;另一边的突厥人却军心散乱、越打越没有底气。很快,突厥大军就被隋军打得七零八落,完全丧失了建制,继而全线溃败。
混战中,达头可汗身负重伤,在贴身侍卫的保护下左冲右突,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围,仓惶北遁。而他的十几万军队则大部被歼,残余部众一边哀号痛哭,一边追着达头的烟尘纷纷逃窜。
隋朝两路北伐军相继大捷。幽州的东路军并未遭遇突厥人,故很快收兵。
经此大战,都蓝和达头的实力大为削弱,而隋军则一举打破了对突厥骑兵的畏惧,全军上下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勇气。
开皇十九年十月,隋朝册封突利可汗为“意利珍豆启民可汗”(简称启民可汗),汉语意思是“智慧勇猛的元首”。本来已经被打成光杆司令的启民,招集了散落各地的突厥军民一万余人,总算恢复了一点元气。杨坚命长孙晟率五万人,在朔州的辖境内,专门为启民修筑了一座大利城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),作为他的根据地。
突利娶了隋朝的安义公主后,公主未及两年便病逝了,於是启民再向隋朝请婚,杨坚遂再度把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了他。
虽然启民及其部众已经有了一个安身之所,但是在长孙晟看来,此地还并不是很理想。他上疏杨坚,提出了自己的建议:“启民的原有部众,现在回归的已越来越多,但总体实力仍远远不及都蓝;此外,大利城虽位於长城之内,但仍然无法避免都蓝的劫掠攻击。臣建议,将他们迁移到五原(今陕西定边县)一带,这样除了长城之外,还可以多出黄河这一道屏障。同时,在南起夏州(今陕西靖边县)、北至胜州(今内蒙古托克托县)、东起黄河中游、西至黄河中下游之间,开凿一条方形的深沟,作为第三道屏障,然后把他们收容在里面,才能令他们安心畜牧,避免遭到都蓝的攻击。”长孙晟给启民划定的这块保护区,就是河套地区,亦即黄河“几”字形的突出部。这里水草丰美,再加上有长城、黄河、深沟这三道屏障,足以让启民及其部众在此繁衍生息、壮大实力。
杨坚不仅立刻批准了长孙晟的计划,而且还给启民又加了两个保险措施:一,命上柱国赵仲卿率两万人进驻河套地区的西面,防御达头进攻;二,命代州总管韩洪率步骑一万,进驻恒安(今山西大同市),负责防御都蓝。
开皇十九年十二月,为了彻底消灭都蓝,杨坚又集结了四路大军,分别由杨素、韩僧寿、史万岁、姚辩率领,准备大举北上。就在这时候,从突厥传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:都蓝被部下刺杀,达头自称大可汗,突厥国内一片混乱。
长孙晟赶紧向杨坚建议,趁突厥内乱之机,命启民派人分道招抚突厥各部,这样要远比出兵收获更大。杨坚同意。随后,突厥各部果然纷纷南下,归降隋朝。
开皇二十年(公元600年)四月,达头稳定了突厥的内部形势后,再度南下,兵分两路入侵隋朝。杨坚命晋王杨广、杨素、长孙晟从灵武出兵,命五子汉王杨谅、史万岁从马邑(即朔州)出兵,分别迎击达头。
可笑的是,达头这一次南侵,根本没和隋军交上手,两路大军就都被吓跑了。
先来看杨广这一路。
此路隋军以长孙晟为前锋。由於长孙晟非常熟悉突厥人的生活习惯,知道他们出门从不带水,一路上都是以河水解渴,所以当他向西进至秦州(今甘肃天水市)时,便命人在多条河流的上游投毒。很快,突厥的军民和牲畜便大量死亡。突厥人大为恐慌,以为这是上天降下毒水,要灭亡他们,慌忙撤退。长孙晟立刻率部追击,追斩了一千余人。
再来看杨谅这一路。
此路以史万岁为前锋,当他向北挺进到大斤山(今阴山东段大青山)时,与达头的主力部队正面遭遇。达头很早就听说过史万岁的威名(史万岁在高越原一个回合就将突厥第一勇士砍落马下,此事早在突厥人中传得神乎其神),这次风闻隋军前锋是他,不免心中惴惴。为了证实这一点,达头特意派人到隋军营门前喊话,问:“隋将为谁?”隋军士兵答:“史万岁。”那人又问:“莫非就是当年的那个敦煌戍卒?”答:“正是。”来人不敢再问了,赶紧拍马回去向达头禀报。达头一听,立刻下令拔营北撤。
得到突厥撤兵的消息,史万岁马上率部追击,一直追出了一百余里,斩杀数千人。这一来,突厥人更是吓得尿裤子,於是没命地向北逃窜。史万岁又一口气追进了沙漠,直到追出几百里后,连突厥人的影子都见不着了,才意犹未尽地班师回国。
数月后,不甘心失败的达头又派侄子俟利伐对启民发动了一次试探性进攻,结果又被隋军打了回来,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在隋朝不遗余力的支持和保护下,启民及其部众就像是生存在一个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安全网和防护罩中。启民为此感激涕零,上疏向杨坚拜谢,发自肺腑地说:“大隋圣人可汗怜养百姓,如天无不覆,地无不载。染干如枯木更叶、枯骨更肉,千世万世,常为大隋典牛马也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七九)